
在福建省武平縣,食用菌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鐘禮義接到電話后,手頭再忙,都會統籌安排,如約而至。鐘站長名叫鐘禮義,是武平縣食用菌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1989年參加工作,32年來一直扎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積極投身扶貧事業,開展科技下鄉服務,為脫貧攻堅和鄉村產業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憑借多年農業技術推廣實踐,鐘禮義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擁有較高技術水平,在國家CN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其個人先后獲得全國崗位建功先進個人、全國食用菌先進工作者、省農業廳先進個人、市勞動模范、省農函大優秀教師、市十佳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榮獲省市縣科技成果12項,其中主持選育紫靈芝“武芝2號”新品種1個,通過福建省農作物新品種認定,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主持制定企業栽培技術標準5項,成果推廣應用累計增產食用菌2400多萬公斤,增加農民收入2億多元。通過他的大膽探索、實踐,建立起了一條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機制,開創全縣農技推廣工作的新局面,助推鄉村振興新征程。
脫貧工作無小事
近年來,武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制定出臺系列脫貧幫扶政策和措施,有許多鄉鎮把林下紫靈芝產業作為激勵性扶貧產業,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紫靈芝掌握一門技術,增加收入,增強“造血”功能。
為讓貧困戶了解和掌握這門技術,鐘禮義的足跡幾乎跑遍每個貧困村,了解掌握每個種植大戶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從場地選址、菌筒選購、質量判別、選蕾管理到采收加工等每個環節,都悉心指導,為一朵靈芝,盡一份職責。
現場教授傳技術
鐘禮義主動融入脫貧攻堅戰役,與幫扶企業和農民心連心,編撰紫靈芝、香菇等栽培技術資料并印發10000多份,舉辦培訓班80多期,培訓5000多人次,培訓的足跡遍及全縣各鄉鎮,帶出了一批“田秀才”和“土專家”, 還受邀請到永定、上杭、三明、南平和寧德等縣(市、區)傳授紫靈芝栽培技術。
培訓期間,鐘禮義手把手教會學員,并通過現場教學,讓每位學員都能掌握技術。據脫貧辦初步統計,目前全縣通過培訓和帶動,引導899戶貧困戶種植林下紫靈芝,戶均增收5000多元。
選育品種攻難關
20世紀90年代,鐘禮義開始引進紫靈芝種植,因其抗逆性較弱,種植難度大,產量低,但銷路不錯。鐘禮義與農民一樣急在心里,紫靈芝發展之路已擺在眼前。
于是,他組建團隊,從品種選育開始攻關,不斷破解難題,多次前往深山采集野生靈芝品種。經過多年研究,他選育了“武芝2號”紫靈芝新品種,并以木材加工邊材和清山枝椏材為栽培原料,制定了配套栽培技術,產量比對提高9.15%以上,多糖、三萜等生物活性成分提高15.2%和22.6%,并于2012年通過省級農作物新品種認定,2014年項目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近10年來已在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等省推廣種植。
推廣示范樹品牌
2017年以來,鐘禮義主動向科技部門申請,連續5次選為省、市科技特派員。協助企業制訂發展規劃和技術方案,將持有的“武芝2號”新品種科技成果無償轉讓企業和農民,牽頭與合作社、企業制訂發展規劃和技術方案,把60多戶貧困戶納入產業鏈中,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種植紫靈芝。
通過努力,他獲得許多技術參數和栽培經驗,研發林下“控氧保潔”小拱棚栽培技術、富硒栽培技術、靈芝茶加工和林下紫靈芝孢子粉收集技術,開展不同林分栽培紫靈芝試驗研究,不斷完善栽培技術。
為進一步推廣優良品種,鐘禮義分別在露冕村、將軍村、捷文村等村建立1800多畝林下紫靈芝提質增效示范基地,夯實了產業基礎。同時,為企業牽線搭橋,引進福州客商與幫扶企業合作,進行訂單種植銷售;幫助公司對接院校,共同開發紫靈芝加工產品,并為企業爭取研發資金。2017年組織申報“武平靈芝”地理證明商標,2018年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武平靈芝”成為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將軍食用菌合作社、永靈生物科技、盛達農業等已成為當地靈芝生產、種植與加工的龍頭企業。
為加快“武芝2號”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鐘禮義還參與產業調研、撰寫報告為政府出謀獻策,經常深入“山頭”做好技術指導工作,建立服務群,提出技術管理措施。2019年以來,全縣種植林下紫靈芝1.8萬多畝,輻射帶動兄弟縣市種植1萬多畝,產值2億多元,每年幫助林農增收6000多萬元,為武平打造全國紫靈芝之鄉和國家林下紫靈芝示范基地奉獻出一份微薄力量。
(責任編輯:王瑞平,投稿請加微信:152168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