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第二期羊肚菌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及風險防控培訓班”會議中了解到,目前,羊肚菌在新疆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成為國內最具前景的羊肚菌種植區之一,為助力新疆種植戶增收,促進羊肚菌規模化發展,10月17至19日,國內各地菌類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從業人員,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舉辦相關培訓課程,為新疆羊肚菌產業發展進行了“把脈支招”,來自新疆各地的近百種植戶參加了本次培訓。
因為價格高昂、市場需求量大,被譽為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的羊肚菌,近幾年在國內種植面積急劇擴張,然而因種種原因,羊肚菌規模化種植迄今是個“高風險”項目。由于羊肚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是世界公認的珍稀食藥用真菌,隨著其種植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經濟價值的發現,近兩年,羊肚菌種植已經“火”遍大江南北,新疆從2015年陸續引進羊肚菌種植技術至今,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
據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級農藝師魏鵬介紹,目前,羊肚菌在新疆的種植模式主要為設施栽培,林下栽培和陸地網棚栽培。分布區域主要在伊犁河谷,博州、昌吉州的部分縣市及部分農牧團場,然而,由于各方面技術還不成熟等因素,導致羊肚菌產量還不是很穩定,“從200多公斤到幾十公斤不等,也有部分種植戶的羊肚菌出現‘不出菇’現象,原因除了人為原因外,種植技術和菌種是主要的因素。”
當日,與會專家除了向參會者和種植戶講述羊肚菌資源及其利用,羊肚菌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風險及防控,新疆羊肚菌產業發展現狀及風險分析等知識外,針對種植戶關心的羊肚菌標準化栽培關鍵技術進行了現場解答和交流。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琪會議現場分析,由于新疆野生菌資源,林地資源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均很豐富,因此,新疆發展羊肚菌產業前景非常廣闊,也很有優勢,“羊肚菌種植投資少、見效快,一旦形成標準化和規模化種植,既可以幫助農民增收,還可以促進縣域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