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2025年第一朵雞樅菌從實驗室順利出菇。這次雞樅菌的出菇時間,比去年提前了將近三個月。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小林表示,這是雞樅菌人工馴化過程中又一重大進步,意味著四川離“雞樅自由”又近一步。
雞樅菌肉質細嫩、口感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菌中之王”。研究表示,雞樅菌和白蟻有共生關系,但特殊的生長環境和氣候,也對其人工培育實現量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一直無法量產。2014年,李小林團隊啟動了雞樅菌人工栽培馴化的研究工作,飼養培菌白蟻,分離雞樅菌菌絲,“仿生”模擬雞樅菌生長的環境。通過10年技術攻關,于去年7月成功培育出四川首批雞樅菌。
在去年的基礎上,專家團隊通過室內增溫、模擬控制濕度、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再結合一系列催菇措施,最終實現提前出菇。
當前,野生雞樅菌因稀缺而價格高昂,每斤價格在120元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0元。“人工量產將顯著降低生產成本。目前人工栽培并未大量上市,價格要高于野生,但如果大量量產后,估計其價格約為野生菌的1/3至1/2。若四川技術成熟并規模化,預計消費者端價格可能降至50-80元/斤,降幅達30%-60%。”李小林有信心地說。
李小林表示,距離商業化量產,理想狀態下還需要三年左右。這次突破為掌握雞樅菌出菇的環境條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參考數據,團隊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攻堅克難,爭取早日實現“雞樅菌自由”。(來源:成都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