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確定第二批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8個,依托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設的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福建)入選,這是福建省首個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目前,全國僅6家單位進入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專業庫布局。
據了解,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福建)可保藏菌株約5萬株(份),目前已保藏食用菌菌株近1700株,各類遺傳物質和雜交中間體等育種材料3000余份,其中雙孢蘑菇506株,資源保藏規模居世界第三。這些資源均為1981年以來從野外采集、單位或個人交流收集、生產中收集以及通過雜交、馴化等育種手段獲得。
依托該資源庫建設的菌物標本館于2020年9月獲批成為國際標本館組織正式成員。作為福建省唯一在國際上注冊的菌物標本館,該館保藏標本能力約3萬份,目前已存放標本3500份,其中模式標本32份。
據悉,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團隊近年來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西藏墨脫,浙江麗水,新疆巴里坤、新源等地廣泛開展野生資源調查與收集。在武夷山,該團隊參與了為期3年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累計發現多形油囊蘑、諸犍老傘、細腳小蘑菇、武夷山小蘑菇等4個大型真菌新種。此外,該團隊還發現我國青藏高原、西北地區甚至沿海都存在豐富的野生雙孢蘑菇種質資源和獨特的種群,證明了中國也是世界雙孢蘑菇遺傳多樣性中心之一。
在種質資源庫,這些資源通過長期、中期和短期3種方式保藏。短期庫利用PDA試管,在2~4℃冰箱中可保存3~6個月;中期庫利用發酵培養料試管,在2~4℃冰箱中可保存2~3年;長期庫通過超低溫液氮保存。
在妥善保藏基礎上,該種質資源庫廣泛開展種質資源生物學特性、栽培農藝性狀、組學與分子生物學鑒定和評價,種質資源特異性狀的遺傳分析、重要基因挖掘等研究,并通過雜交、誘變、分子育種等手段開展種質創新與優良新菌株選育。
在雙孢蘑菇資源評價利用方面,該種質資源庫應用DNA指紋、MNP標記、基因組測序等技術,對庫內菌株進行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系統評價,近年來年均組配雜交組合萬份以上,栽培評價雜交新菌株500株以上,創制多元化創新種質材料10份以上。目前,共申報雙孢蘑菇新品種權23項,已獲授權11項;獲國家和省級認定雙孢蘑菇新品種8個,累計推廣產值2000億元以上。
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場、區、圃),是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與共享利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設施,承擔種質資源收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交流和利用等職能。
2022年,我國發布了首批72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和19個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名單。福建共有3個種質資源庫入選,分別為:國家龍眼枇杷種質資源庫(福州)、國家紅萍種質資源庫(福州)、國家閩臺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漳州)。
據悉,福建省現有25個國家級農作物、農業微生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庫(場、區、圃)。(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