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24日,第六屆河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暨河北首屆食用菌出口產銷對接會在河北省平泉市舉辦。會期,來自國內外專家在線上、線下通過專題報告的形式,用真知灼見為食用菌(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上海農科院副院長譚琦認為,香菇工廠化生產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近年來,“設施制棒與生態出菇”的高效生態規模化生產模式已逐漸替代“一家一棚”傳統生產模式。目前該模式已示范推廣至全國大部分香菇產區,下一步,“設施制棒與環控出菇”應該是未來香菇規模化生產的主流模式,有望加速我國香菇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
譚琦提到,近年來,個別香菇產區產能出現過剩,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給生產企業經營造成很大壓力。為此她建議大家應加大開發珍稀品種的工廠化生產,增加品種多樣性,降低市場風險的同時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和發展空間。需要注意的是,國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眾多,并不是所有的品種都會產生大型的工廠化企業,平菇、雞腿菇、茶樹菇、草菇等不耐運輸,不適合大型工廠化的品種,在未來5年內,將逐步過渡到小型工廠化。
“2017年日本進口中國鮮香菇是2108噸,2020年減少到1785噸。中國產香菇在這5-6年里,幾乎在日本家庭消費的超市里幾乎銷聲匿跡。”日本全國食用菌菌種協會首席技術顧問福井陸夫談到,這也可能是受到了新冠疫情影響,引起日本的餐飲產業需求變化所導致。
針對2022年3月30日日本對香菇原產地的標示進行審查,修改了“收獲地”為原產地的常規規則,將“接種地(在菌棒或原木中種植的地方)”定義為產地的政策調整,福井陸夫指出,2020年日本修訂食品標識標準時,消費者廳建議原產地最好在采摘地,并自愿采取記載植菌地。因此,原產地是采摘地,例如千葉縣的話必須標識為千葉縣,植菌地是茨城縣的話可以自愿標識為茨城縣。如果是從中國進口的菌棒,采摘是千葉縣,植菌地可自愿標識為中國。但是,這兩個制度至今都沒有被徹底執行。從2022年3月開始,原產地標識的原產地將記載為“植菌地”。這是義務。同時,采摘地采取自愿標識的方向。寬限期,鮮香菇到2022年9月末,干香菇到2023年3月末。因此,在(日本)國內生產香菇的情況下,如果是在栃木縣接種的話,屬于栃木縣產,如果是在國外,即中國接種的話,屬于中國產。
在高端對話環節的現場,河北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旗,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上海市農科院副院長譚琦,北京市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劉宇,天津市食用菌協會會長劉建華,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明,平泉市食用菌協會會長呂景東等專家針對京津冀及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對話,專家們專業的解讀和精彩的研討,為京津冀乃至全國食用菌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