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霍邱縣扈胡鎮的平菇是當地生產地域內人民群眾長期種植的地方特產,歷史悠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平菇的產業化種植便開始了逐步發展。7月24日,霍邱縣扈胡鎮的平菇種植大棚里,菌棒整齊有序排放著,團團簇簇平菇破棒而出,似花綻放鮮嫩肥碩,如傘張開蓬松錯落,放眼望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大早,便有一個身影在大棚內忙碌著,觀察平菇長勢,整理菌棒封口,這人便是扈胡鎮桃花村黨支部書記吳明月。

吳明月說,霍邱縣是一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魚米之鄉,位于大別山北麓,擁有優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優勢,東、西二湖如兩顆明眸鑲嵌其中。這里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溫潤氣候,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利于霍邱平菇的生長并形成特定品質。
現場的平菇潔白如雪、溫潤如玉、朵大肥厚、色澤亮麗。據吳明月介紹,這平菇不僅外表鮮亮,更重要的是,它還含有極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成分齊全,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具有一般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所不能比擬的營養價值,易于被人體吸收。

據了解,扈胡鎮桃花村共有23個村民組,966戶、3671人,其中,貧困戶189戶、433人。貧困戶當中,多半缺技術、缺勞力或者因學致貧,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剩下的人由于種種原因,需要留守在家。對于如何讓留守在家里的弱勞動力、貧困人員能夠增加收入,帶領他們脫貧致富是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桃花村原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桃花村兩委正是著眼于:留守人員多、沒活干、無收入,加之近年來環境整治、防止空氣污染、秸稈禁燒等力度不斷加強,大量的廢棄秸稈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于是決定充分利用本地隨處可見的稻草、木屑、玉米芯等做原料,開展食用菌種植,和鄉親們一道發展集體經濟,靠勞動脫貧。
2020年3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剛過,在扈胡鎮有關領導的指導與推動下,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經過艱難的探索與選擇,最終決定開展食用菌種植。種植食用菌,雖然附加值不高、掙錢不快,但它的勞動強度也不大,適合當前留守在家的弱勞動力生產。而若要讓這一部分人穩定脫貧不返貧,就需要為他們創造和提供勞動就業的機會。因此,吳明月和駐村工作隊決定以創辦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為依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領周邊群眾,腳踏實地創業,用生繭的雙手,去拔窮苗、挖窮根,用辛勤的汗水,澆鑄鄉村振興經濟。

霍邱縣蓬勃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本著“務實創業、從零做起、帶領群眾、自強不息”的精神,從去年四月份開始建廠,已經帶領20多位貧困人員就業,截止目前已經利用秸稈數萬斤。在出菇時節,每天可出菇300-600斤,已出菇5萬余斤,創產值20余萬元。下一步,公司將繼續擴大平菇生產規模,再上香菇生產線和干制生產線,以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益,帶動更多的群眾靠勞動致富。
扈胡鎮人民政府鎮長徐守松接受采訪時表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扈胡鎮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需要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作為實現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生態農業、振興和繁榮鄉村經濟,扈胡鎮不斷發展實體經濟,如今,產品遠銷六安、合肥、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正在為鄉村振興貢獻著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