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燒上了天然氣,每年秋收后,稻草便成為了農村最常見的垃圾,如果采用焚燒方式處理,會給環境造成污染,堆肥又耗時。
近年來,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石銀村二組村民們通過“稻草-雙孢菇-有機肥-水稻”為一體的生產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綠色農業循環產業鏈,靠著利用切節處理后的稻草種植雙孢菇,一舉解決了稻草的處理難題,美化了鄉村環境。
利用切草機、鍋爐等機具,將廢棄的稻草全部利用起來,經過切碎、混合牛糞等攪拌發酵,再經過蒸氣熏蒸后加入菌種,就會變成栽培雙孢菇的基料,一般按照1斤稻草1斤牛糞配比,2斤基料可以出1斤雙孢菇。按比例拌入菌種后的基料平鋪于菇床上一個月后,小白菇便會生長出來,稻草由此變成財富。1平方米菌床可產鮮菇15公斤,按當下市場價每公斤10元計算,可創收150元。
用稻草牛糞種植雙孢菇,不僅增加了收入,還通過轉化稻草,讓鄉村環境美了起來。現在在石銀村,不僅村民的房前屋后很難看到稻草滿地的場景,山頭上、稻田里也基本看不到成堆的稻草。采收完蘑菇后,基料全部還土還田,不僅疏松了土壤,而且使周邊村民近100畝稻田和土地近幾年從沒有施化肥,每年僅化肥錢每畝就節約了200多元。
面對變廢為寶給鄉村環境帶來的變化和豐厚收入,今年,該村又有3戶村民加入到了稻草種雙孢菇循環生財富的行列。3戶村民共新建菌床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可為村民帶來15多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