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問題屢見不鮮,成為了環境整治問題的“心頭病”。在環境保護成第一要務的當下,農村大量的稻草秸稈處理成為了一道難題。
紅谷灘新區生米鎮攝溪村支部書記徐木標,則帶領農民種植大球蓋菇,不僅成功且有效地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而且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致富門路。徐木標說,種植一畝大球蓋菇,可消化15畝稻草秸稈,秸稈經過發酵后成為天然有機肥料,實現了“變廢為寶”。
日前,記者跟隨徐木標來到菇田,眼前出現的是一丘不到一畝的田,只見上面鋪滿了厚厚的稻草,但是絲毫看不到大球蓋菇的蹤跡。正在納悶之時,徐木標輕輕撥開稻草解釋道:“今年10月底,第一批種下的大球蓋菇就在這個下面,再過40多天,就能出菇了。”
據了解,大球蓋菇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栽培的優良食用菌之一,食用清香、嫩滑爽脆、營養豐富,其中菇粗蛋白含量達29.1%,并含有17種氨基酸。大球蓋菇生長期在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正是稻田空檔期,菌菇收獲后,基料可就地還田,促進水稻生長,實現循環利用。
“一畝大球蓋菇大概可以消化15畝稻草秸稈,培育過菌菇的稻草可以作為天然有機肥料直接還田,既不耽誤水稻生產,又能解決農村大量稻草秸稈的出路問題,還能增加農戶收入,可謂一舉多得。”徐木標說。
徐木標告訴記者,種植技術簡便易學、病蟲害少、投資少是大球蓋菇的最大優點。農民只需每畝花1000多元買菌種,再花上3000元左右的工錢,種好之后不用施肥、不用撒農藥,只要用稻草當培養原料,2個月左右便可出菇。
“去年,我引進了這種大球蓋菇開始試種,效果還不錯,年畝產達到了3000-4000斤,為我帶來了每畝1萬元以上的效益。”徐木標告訴記者,今年,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有12戶村民加入了試種行列,整個種植面積合計7-8畝。
“種植大球蓋菇既能讓農民增收,又能解決秸稈焚燒的難題,還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只要有村民想試種,我都會教他們種植方法,給他們提供菌種,希望以后有更多村民加入到種植大球蓋菇的行列,共同增收致富。”徐木標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