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國飯碗,良種是關鍵。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當前,我國種業振興行動已進入第四個年頭,通過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基地提升等一系列舉措,現代種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良種覆蓋率已超過96%。然而,面對全球種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態勢,我國種業仍面臨種質資源鑒定率低、育種平臺銜接不暢、產業化進程緩慢等瓶頸問題,制約著種業振興的步伐。為此,必須加快解決制約種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牢牢攥緊種業自主發展的基礎關、核心關、終端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構建種質資源自主創新體系。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良種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內外風險疊加等情況,做強民族種業、強化科技創新、做好種源自主可控至關重要。然而我國在種業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短板,如種質資源鑒定率低、全球市場份額低、核心育種技術突破性成果少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種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甜菜為例,國產甜菜種子僅占市場1%,核心品種“遺傳單粒種”99%依賴進口。且種業核心技術仍主要依賴于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等傳統手段,對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高新技術掌握不足。為此,必須依靠科技力量,加速種業關鍵技術突破,推動我國種質資源實現存量優化、增量突破。一是構建精準化鑒定體系,建立國家、區域、企業三級標準化鑒定體系,搭建種質資源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形成種質資源收、儲、鑒、用數據信息鏈條,提高分子標記、基因組測序等技術水平,提升優質種質資源鑒定效率。二是突破種業核心技術,加大對種業基礎應用研究資金投入,圍繞種業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卡脖子”技術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挖掘克隆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品種。三是提升種業國際競爭力,深入推進農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增大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規模,提升種質資源庫的國際競爭力,支持中國種業標準與國際種業標準對接,推動中國種業標準走向世界。
搭建種業發展重大科研平臺。面對全球種業競爭加劇,仍需在技術融合、資源整合、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突破。“南繁硅谷”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依托海南獨特的熱帶氣候和地理優勢,南繁基地每年吸引全國29個省(區、市)的700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此開展育種研究。要發揮好“南繁硅谷”等重大平臺作用,強化科研資源整合,構建協同創新網絡。一是建立統一的科研資源共享平臺,整合種質資源、科研設備和技術人才,實現種質資源、育種數據和科研成果的實時共享,提升科研協同創新能力,推動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協同突破核心技術,支持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智能育種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現代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創新,加快實現我國種業從傳統育種向現代生物育種轉型。三是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各類基地平臺與國際種業組織、跨國種企的合作,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和先進育種技術,打造全球種業樞紐。
做強各類種業經營主體。企業是種業創新的主體,其強弱直接決定了種業的興衰成敗。當前,全球種業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生物技術、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等新技術革命迅速推進,種業振興的關鍵在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我國種業企業雖數量較多,但“小散弱”特點明顯,研發投入普遍不足。2024年10月,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發布了我國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情況,數據顯示,總資產在500萬元以下的種業企業接近企業總數一半,44%左右的種業企業無研發投入。鑒于此,必須分類指導,精準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一是加快培強育優高水平種業企業,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二是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創新科技人才使用機制、資源設施共享利用機制和科企合作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更多更靈活地向企業流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加大對種業企業科技項目和財政、信貸支持力度,著力推進種業企業與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三對接”,實現種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此外,支持育種企業開展數智化升級改造,加快研發智能育種算法與模型。
著力貫通產業推廣應用鏈條。育種產業化是實現種業振興的“最后一公里”,關乎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穩定和安全。當前,國際種業已發展為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但我國“育繁推一體化”尚未成熟,種業產業化國際競爭力偏弱,科研機構公益性與種企市場化導向易導致育種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面對這一現狀,應以企業為主導,整合院校、企業等創新資源,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品種創制—產業化開發”一體化,將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種業生產力。一是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育種新機制,推進種業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銜接,推動科研機構與種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強對成果轉化的支持和引導,通過政策扶持、技術轉移等方式,架起“實驗室”與“田野地”之間的橋梁。二是深入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優化稅收政策,以及完善創新要素流動機制和重點科技項目審批機制,扶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種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三是通過鼓勵種業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未來,隨著種業科技的不斷突破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我國種業將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支撐。(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4月3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