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洪山塘村:香菇品牌“香飄”四方 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發布時間:2021-11-03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深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敖勒召其鎮鄉洪山塘村大地里一派繁忙生產景象。洪山塘村的食用菌大棚里各種蘑菇撐起“小傘”,散發出特有的香味,菌棒整齊擺放在特制的架子上,為了讓它們順利生長,棚內配備了聚乙烯恒溫板,用吊扇進行空氣流通,棚外還有智能的遮光保溫系統。工人們正在觀測棚內處于“養菌期”蘑菇溫度和濕度的變化。
洪山塘村因為地處干旱硬梁區,少水缺地、資源缺乏,發展后勁不足,因貧瘠而造成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意識上的“混沌”與“混亂”,迫使著很多人在“混日子”,這個地方的未來一直并不“明朗”,自2009年起分批實施生態移民轉移安置工程,讓全村607戶、1966人實現搬遷轉移,很大一部分人轉移到城市,經濟收入渠道越來越窄。而幫助這個村打開貧困“天窗”的“金鑰匙”之一便是小香菇。
為了讓轉移農牧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探索解決村級集體經濟“清零”的瓶頸問題,敖勒召其鎮緊跟鄉村振興的步伐,因地制宜找準致富路子。2018年,鎮黨委、政府會同旗包扶單位國土局多方調研后,決定在集約型農業上“撕開”新的致富口子,恰逢脫貧攻堅戰打響,洪山塘村有了幫扶單位的“東風助力”,以村集體帶頭開辟出第一塊“實驗”,租用一棟八分地的大棚,引進一家包技術、包銷售的企業,開始試驗種植灰面香菇,全程無農藥栽培,這是洪山塘村的一塊“試驗田”,承載著厚重的希望,一年下來,收入多達4萬余元。
當第一批香菇被摘下時,緊實飽滿的菇肉和滑韌香郁的口感馬上獲得訂單方的點贊。“熱鬧”的香菇產業在探索中找尋到“門道”,漸漸有了“形”。
“熱鬧”的香菇產業在摸索中亮出“門道”,2019年,洪山塘村進行重新布局規劃,建成養菌拱棚4座,購進菌棒6萬多棒,配套建成冷藏、烘干、分揀包裝區等功能區域,自成一套發展體系,推行“1143”發展模式,即,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示范這一重要作用,牽頭打造1個基地,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菌種培育、食用菌種植、技術指導、對接市場等服務,輻射帶動企業、合作社、轉移農牧民共同參與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使香菇產業成為農牧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對接市場過程中,洪山塘村主要銷售烘干香菇和鮮菇兩種產品,并通過網絡發布銷售信息進行網上直銷,向銀川、陜西等地大型商場超市進行對點供銷,同時,培育當地供貨商進行訂購訂銷等方式暢通產品渠道,提升產業活力,帶動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年底,基地獲得收入20余萬元。
有效益就有前景,有前景就要擴大生產。2020年,基地新建菌棒生產加工場地2000平米,引進日生產8000棒菌棒生產技術,先期培育菌棒15萬棒,接收菌棒購買訂單5萬棒,注冊“宏山塘香菇”品牌,香菇種植產業日漸興盛,香菇品牌“香飄”四方。
2021年,敖勒召其鎮又擴大香菇種植規模,申請專項資金350余萬元實施洪山塘村食用菌深加工項目,項目占地195畝,讓小產業、大園區發展,同時,又引進生產技術,利用“凈水”、“凈氣”的優勢,在菌棒生產上下功夫,不僅讓香菇“開花”,也可使后期獲取高產,香菇附加值不斷提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從當初的試驗田“裂變”到如今的“宏山塘香菇”品牌聲名遠揚,敖勒召其鎮香菇的幾次跳躍,不僅讓這個村跳出貧困,跳出生態之困,而且培育出新型產業,從而與農牧民緊緊相連。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