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木里縣維穩辦主任,木里縣博窩鄉坑古村第一書記周大順,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深山,獲得“高原林下野生羊肚菌不間斷出菇”實驗成果,牽頭建成全省第一個駐村工作隊牽頭、“實驗基地、生產基地、育人基地”一體化運行的脫貧攻堅產業園區,先后共指導村民種植林下羊肚菌200多畝。
博窩鄉的海拔氣候和豐富的森林生態資源,非常適宜羊肚菌等高山菌類的生長,可人工菌種成本太高,群眾普遍承受不起。為了給村民找到脫貧路子,周大順從培養基制作、菌絲觀察學起,把廚房改造成實驗室,牛圈改成菌種培養室,群眾丟棄的鍋爐拼裝成“滅菌裝置”,完成了羊肚菌菌絲提取培養、菌種研制、種植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攻關。
隨后,由他摸索試驗的仿野生羊肚菌種首次試種成功。村民們發現,使用周大順研發的菌種和營養袋,每畝地栽種羊肚菌只需2600元,與外地購入相比足足節約了一半的成本。2018年,由周大順命名的“博念香1號”正式進入試種、提煉和馴化階段。
周大順看來,科研成果要想轉化為村民穩定收入,必須走規模化生產的道路。2019年3月,在各方努力下,四川省第一個由駐村工作隊牽頭,集“實驗基地、生產基地、育人基地”一體化運行的脫貧攻堅產業園區——博窩鄉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園區正式投入使用。
試種期,周大順就手把手帶著貧困群眾干,設立2萬元創業基金,鼓勵致富帶頭人種植羊肚菌。
在他的帶領下,園區很快實現仿野生羊肚菌種的規模化生產,當年,試種的夏季反季節羊肚菌30畝和林下仿野生反季節羊肚菌70畝,帶來經濟效益15萬元。園區的種植面積很快擴大到200畝,研制生產的菌種和營養袋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向縣內各個高山鄉鎮銷售供應。
為了留下一支“永久牌”的技術隊伍,周大順帶頭在村民中培養徒弟,傾囊相授。先后帶出4個技術主力,3個生產骨干和12個菌種接種人員,這些人成了村里的核心創業團隊,掌握羊肚菌、猴頭菇、香菇菌種配方實驗和園區管理技術。
由于成績突出,周大順曾獲得“涼山州脫貧攻堅個人創新獎”,帶領的博窩鄉坑古村駐村工作隊被評為全州“十佳駐村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