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喜歡吃菌菇,想嘗自己種的新鮮菌菇,但是苦于沒有技術,不會制作菌棒。磐安縣窈川鄉依山下村青年農創客周豪利用網絡賣菌菇的半成品——菌棒,讓愛吃菌菇的市民在家給菌棒灑灑水就能像農村人一樣吃上自己種的菌菇。如今,他依托“電商+農戶”的銷售及生產模式,在食用菌領域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近日,記者來到依山下村,36歲的周豪正帶著村民忙著包裝菌棒。當天,他接了800多單,要發出菌棒5000多袋。這還不是他發貨最多、最忙的時候,多的時候一天有四五千單,要發幾萬袋。
2004年,周豪從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在2008年,淘寶網開始在國內風生水起,不“安分”的周豪辭去了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到義烏做電商,從飾品到玩具,從淘寶店到天貓店,積累了不少網店銷售經驗和人脈。
生活中發現商機
2012年底,周豪想過在網上賣他父親種的香菇菌棒,當時就被種了20多年菌菇的父親否決了。直到2015年10月,因為朋友的一個電話,周豪看到了新商機。有一次寄給了朋友一些剛出菇的菌棒,并囑咐他如何澆水。一周后,周豪收到了來自朋友的反饋,“菌棒出菇很好,長這么大,從來沒吃過這么新鮮好吃的香菇!”
憑借靈敏的商業嗅覺,周豪捕捉到了這一商機。2015年12月,他關掉了淘寶網上的玩具店,從義烏回到家鄉,注冊了磐安縣豪爽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當起了“菇二代”。
從賣產品到賣體驗
“一朵菌菇,從它出菇、生長、采摘到食用,整個過程讓消費者看得明明白白,也讓食品安全的全程追溯更加直觀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我賣的不僅僅是食用菌本身,還有消費者親手種菇的體驗和樂趣。”周豪說。
周豪一句簡單的回答,折射出了他獨特的思路:從賣產品延伸到賣體驗,用心做好售后服務。把菌菇養出來可以當一種玩具,跟他之前賣玩具的那個客戶群體很相似,所以他就萌發了用賣玩具的理念來做菌菇的想法。很多客戶可能養過花草卻沒有養過菌棒,養菌棒其實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科普,讓小孩去探知菌菇生長的奇妙旅程。“豪爽爽”倡導開心、快樂的理念,為顧客提供一種體驗式的樂趣。
為了讓普通家庭體驗種菇樂趣,周豪還制作出比傳統菌棒更為美觀的菌桶,即把菌絲和培養料放置在直徑約20厘米的塑料桶中。整個桶的重量約1.5公斤。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買回去澆水7天就能長出第一茬菇,一個菌桶可以收菇1公斤左右。現在,周豪的食用菌大棚里,種著杏鮑菇、平菇、靈芝、黃金菇等12種食用菌,根據不同的季節、溫度,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確保一年四季都有出菇的食用菌菌棒。
在售后服務上,周豪也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我們在寄送產品的時候是不寄說明書的,只寄一個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消費者只有進入這個公眾號,才能找到各類菇的培育方法,我們通過這個平臺和顧客互動,并不時發布一些促銷活動。”周豪說,“通過這個平臺,培育顧客的忠誠度,并且靠老客戶發展新客戶,形成口碑營銷。有了公眾號這個平臺,搞促銷時網店最多一天可賣出1.5萬多袋菌棒。
由于摸準了客戶的需求,周豪生意非常好。兩年來,他通過網店銷售了菌棒160萬袋,日均銷售2000多袋,銷售產值800萬元。同樣3畝田,他可以比父親多增收5~10倍。周豪說,普通的菌菇栽培模式中,像香菇有5個月是出菇期,主要收入就來自這段時間。現在,對菇農來說,周豪的銷售模式把出菇期都省了,可以種植更多批菌棒,收入自然大幅增加。
“菇二代”想帶動更多村民增收
對周豪來說,他離開家鄉15年,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如今,他也算是子承父業,以另一種方式,把磐安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同時,回報家鄉也是他的創業夢想。這個網店帶動了村里30多名村民增收,這些村民主要幫他加工、接單、包裝。
2016年,周豪被磐安縣政府評為“十佳電商人物”。2017年10月,在農業部舉辦的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中,他的“體驗式農業:食用菌電商”獲入圍獎。對于未來,周豪充滿信心,他堅信農業電商是一種趨勢,也是年輕人大有可為的一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