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曹國林,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僅有初中文化程度,卻以其肯學肯鉆的品性,掌握了蘑菇從制種、栽培到加工的全套技術,成為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蘑菇種植狀元”、“武漢市優秀星火科技示范戶”、“全市科技種養殖致富能手”。
1997年,傳統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結構調整成為各級政府的主旋律,一向對新生事物比較敏感的曹國林對蘑菇生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地政府決定派人到浙江嘉興進行為期半年的脫產培訓,曹國林幸運地成為了培訓班上唯一的農民學員。在浙江,他對爭取來的機會,倍加珍惜,對每一個生產細節都高度關注,不僅弄明白該怎么做,還想辦法搞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為此,他做了幾萬字的學習筆記,熟練地掌握了蘑菇種植的整個生產流程和技術要領。回來后,曹國林籌資兩萬元,率先在沙河村建起了第一個蘑菇大棚,成為當地最早開始蘑菇種植的菇農之一。
2006年冬,曹國林到福建漳州客戶的工廠參觀,沿途看到當地采用菇房周年生產蘑菇,深受啟發。在了解到當地菇農采用“草菇——草菇——雙孢蘑菇”周年生產模式時,他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徐古蘑菇產業發展的明天嗎?回來后,曹國林充分利用武漢市農村家園建設這個發展契機,應用新材料、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又新建了36棟標準化菇房,探索食用菌多品種栽培、多茬口種植、周年生產的新模式。經過曹國林成功的試種示范,這種模式的時間和空間利用率提高到90%,不僅節約了大量的勞動,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提高2至3倍,而且安全系數大增,基本不存在火災風險。
引進菇房周年生產技術的成功給了曹國林極大的信心,此后,他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又引進了“蒸汽導入發酵法”,僅蒸汽導入發酵法一項技術的應用就可提高單產10至20%,全鎮400萬平方米種植面積年均增產鮮菇400至500萬公斤,年創造經濟效益超過2000萬元。
2007年,曹國林組建了武漢曹陽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資120多萬元,建起了一個占地2O畝、菇房36棟的庭院式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形成了一個集制種、生產示范、加工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曹國林有一個夢想:公司將緊緊圍繞“小蘑菇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按正規化、標準化、基地化的要求通過沙河蘑菇基地,帶動周邊的蘑菇產業做強做大,準備向產、加、銷一條龍的更高目標邁進,帶動更多的鄉親共同富裕。
小資料
中國的食用菌資源豐富,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1100多年前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記載,至少在800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開始,草菇則是200多年前首先在閩粵一帶開始栽培。進入二十世紀,人們逐漸認識食用菌的生長規律,改進古老的依靠孢子、菌絲自然傳播的生產方式。人工培養栽培種菌絲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獲得高產的可能性。1950年,全世界較大面積的栽培食用菌約5類,產量約7萬噸,西歐一些生產蘑菇的國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積的平均產量約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種類已超過12類,產量約121萬噸、有的國家每平方米的產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來,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中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平菇、滑菇等7類,1982年總產量約15萬噸,在掌握選育優良品種、改進制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食用菌的發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學家們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