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隨著汶川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受災群眾搬出板房,住進新家。對口支援青川縣馬公鄉的浙江省衢州市,把閑置后的板房改建成為種植白菇的菇棚,既有效利用了資源,又幫助受災群眾開辟出自力更生的新天地。
白菇是金針菇的一個品種。在衢州江山市,白菇是當地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已經有20多年的栽培歷史,年產值超過10億元,但四川還沒有這個品種。
衢州市援建指揮部通過調查研究后發現:地處山區的青川縣低溫持續時間長、空氣濕度大,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白菇生長;同時,由于川渝地區火鍋餐飲發達,而白菇又是吃火鍋的重要食材,因此白菇這一產品在四川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據衢州市援建指揮部副指揮長范葉和介紹,白菇種植是一項投資省、見效快、效益高的產業,一般每戶可種植2-3萬袋菇,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每袋菇的產值可達5-6元,每戶農民一年的純收入可以達到4-5萬元。
范葉和告訴記者,江山農戶栽培白菇,是用毛竹搭建的菇棚,它的密封性能、保溫保濕性能都沒有板房好,所以在板房里種出的白菇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會更高一點,而青川也有非常豐富的板房資源。因此,衢州援建指揮部將白菇種植確立為馬公鄉災后重建的主導產業。
由于馬公鄉地形復雜,震后發展產業的條件差,衢州援建指揮部只能通過“借地發展”的形式,在地勢相對平坦的橋樓鄉建立了白菇栽培示范園區,同時將白菇種植與農戶下山脫貧相結合,讓他們通過種菇致富,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實現安置。
為了調動受災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衢州市還引進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方式,讓有意愿從事白菇種植的農戶一邊參與、一邊學習。
2009年秋天,首批參加示范項目的農戶在專業合作社人員的幫助下,開始種植白菇。如今,短短3-4個月時間里,他們不僅掌握了白菇種植的全部技術,也嘗到了現代農業的甜頭。
青川縣馬公鄉三臺村村民何立海的家里過去靠挖藥材、賣木料為生,一年收入僅幾千元;現在通過種植白菇,收入比過去增加了很多。到1月底時,何立海種植的兩萬袋白菇已完成第一次收獲,實現銷售收入3萬多元,利潤超過1萬元。整季下來,這兩萬袋白菇將給他帶來約4萬元的純收入。
“下一季肯定要再擴大規模,爭取種上十多萬袋。”何立海籌劃著,紅紅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新華網)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