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3-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記安康菌業總經理殷坤才
安康菌業是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省蔬菜十強企業,企業的創辦人是殷坤才,現為安康菌業的總經理(下稱“殷總”)。他先后獲得了“馬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馬鞍山市勞動模范”“安徽省首屆科教興農創業之星”“安徽省勞動模范”“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食(藥)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身兼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安徽省食用菌技術協會副會長、馬鞍山市政協委員等職。殷總屬虎,出生在1962年。對殷總的采訪就像在講《老虎與兔子》的故事。
《老虎與兔子》說的是,有一只老虎,在追一只兔子,兔子跑得快,老虎怎么也追不上,于是它就停下來問上帝,“上帝呀,我這么強壯的老虎怎么連兔子也追不上呢?”上帝對老虎說:“兔子是為了生存在奔跑,而你呢,僅僅是為了一頓午餐在奔跑,你怎么能追到兔子呢?”殷總幼年貧窮,歷經艱辛。他不時想起自己的人生之路和創業歷程。認為屬虎的他不像老虎,更像兔子,是一只為了生存四處奔跑的兔子!
小生意創立基業
1982年,他在《黃金時代》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稻草堆里出黃金》,內容是引導人們用稻草種植蘑菇。這是一條好路子。稻草在農村多得簡直沒法處理,用來種蘑菇,沒什么成本。這條路不妨一試。
可是,文章沒有介紹技術,技術要花錢買,哪里有錢呢?只有通過自己賺。那一年他向同學的父親借了10塊錢,自己釘了一個木頭箱子,靠10塊錢做本錢賣起了冰棒。整個夏天他背著箱子走村串戶賣冰棒,一分錢、一分錢地賺。一季下來賺了60塊錢。他把這筆錢寄到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買來了技術資料和菌種,開始種起了蘑菇。按照技術要求,蘑菇要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才能生長,沒錢搭棚子,他就在自己的床底下做實驗,一個月下來,床底下的長出了一百多斤蘑菇,賣了20多元錢。后來,村支書出面為他在信用社貸了200元,用這筆錢搭起了棚子,擴大了種植面積。第二年收入達到了1000多元,第三年又達到了2000多元,于是他越干越有勁了。
從1982年10塊錢創業,到今年已經二十多個年頭了。事業的發展,讓他有了新的追求。1998年他進入了安徽大學在食用菌專業學習。在導師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培育出“殷育1~10號”食用菌新品種。其中,“殷育7號”還在當年被評為“全國平菇十大優秀品種”。
大引導創建產業
自己創業致富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通過舉辦培訓班300多期,親自向3萬多人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印發各類技術資料5萬多份,促進了品種、技術的普及。在他的組織和菇農的自愿下,成立了當涂縣食用菌技術協會,他被選為協會會長。協會成立技術指導組,在生產季節他就親自赴各鄉村進行巡回現場指導,開展技術跟蹤服務。同時設立咨詢電話,專人值班接受菇農咨詢,及時解決生產上技術問題。并組建成立了縣、鄉鎮、村三級菌業科技服務網絡,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并引入激勵科技普及推廣服務機制,加大了食用菌推廣與技術服務的力度。同時在省食用菌技術協會的幫助和支持下,出版了《食用菌技術與信息》,免費發放會員和農民,并設立科普展覽柜窗和展覽室、影像室。
同時還無私地幫助那些條件困難的農民,為他們每家擔保貸款5000元并貼息,待收購平菇時分批償還。并在“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 培訓了有志于食用菌種植的青年3000人次。配合政府部門開展各種免費幫扶活動,受到了廣大菇農的稱贊和各級政府部門的肯定。因此,“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被命名為“安徽省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馬鞍山市農村青年科普示范基地”。還被共青團馬鞍山市委、馬鞍山市農業經濟委員會確定為“馬鞍山市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基地”,被馬鞍山市七中、安徽師范大學確認為“學生實習基地”,被安徽大學、江南大學確認為“項目科研基地”,被徽省食用菌技術協會評為“先進單位”“食用菌行業突出貢獻單位”等。
他身不離農村,心不離農業,情系農民,努力學習,艱苦創業,每年為菇農提供食用菌母種5萬個,原種20多萬瓶,栽培種50多萬袋,銷售范圍遍及全國十幾個省份。在“互惠互利、誠實守信”的原則指導下,與菇農開展訂單合作,為菇農提供統一菌種、統一代購配套物資、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收購、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服務方式,帶動4000多戶農民,訂單5000多畝的食用菌生產,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從而為農業結構調整,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2年,他把食用菌的研究和科技推廣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在一起。采用“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特色+規模+檔次”的雙啞鈴模式創辦了馬鞍山市安康菌業有限公司,不僅以訂單農業科技推廣穩定了食用菌栽培規模,而且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路越走越寬。他又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研究,并與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投資1000萬元,上馬了年產5000噸食用菌精深加工系列產品項目。現已成為一個集食(藥)用菌研究、生產、加工、銷售及技術培訓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現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機構”單位、“安徽省生態經濟示范(基地)企業”、“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馬鞍山市科技創新型試點企業”等。與安徽大學合作開展的“保齡菇高效種植和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產學研項目,2006年獲省政府頒發的“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已形成山珍貢菇營養小菜系列、休閑即食航空保齡菇片系列、菇蔬脆片系列、保齡菇醬系列、山珍菌王湯系列、靈芝(食藥用菌)飲料系列、調味料系列等十大系列100多個“金安康”牌食用菌產品。多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國家發明專利、安徽名牌農產品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企業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HACCP(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大未來構建和諧
回首20年的創業之路,艱辛與喜悅同在,挫折與成功并存。他說自己是一只被老虎追趕的兔子,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和企業工作者現在主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他將繼續帶領公司員工,堅持科學發展觀,研發更多的新品種,對食用菌進行深加工、精加工,開發出更多的健康美食和保健食品,將企業做大做強,2006年至2007年在他的主持下,承擔了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食用菌種質資源高效擴繁、品質控制和綜合利用研究”課題,公司把種菇后的培養基開發成菌糠飼料,喂養畜禽、水產品等,其下腳料再和蒙牛牧場的牛糞、稀土等微量元素結合做成生物肥料和種蘑菇的培養基、肥田和再種蘑菇,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綠色環保、成本低廉的產業,2007年被列為省科技攻關項目“珍稀食用菌高效開發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2008年又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食用菌加工技術升級與創新產品開發研究”課題。
第二,通過建立多樣化的食用菌科普推廣教育基地,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增強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意識,把科技知識轉變成廣大農民的主觀自覺行動、轉化為第一生產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意識和依靠農業科技發家致富、發展生產、保護環境、改善生活質量,引導廣大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
殷總告訴我們——他永遠是那只被老虎追趕的兔子,繼續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奔跑!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