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發展中心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揭示了我國野生蛹蟲草的遷徙模式。相關成果以《新研究揭示野生蛹蟲草的種群瓶頸及其自北向南的遷徙譜式》為題,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農業》(Agriculture)。
在前期研究中,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從野生蛹蟲草菌種中選育出高產蟲草素與高產蟲草多糖菌株,這一成果為蛹蟲草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團隊驗證了有性交配平衡是子實體形成的關鍵機制,并發現了“分別保藏-平衡配對”的菌種防退化栽培新方法,有效解決了菌種退化問題,提高了蛹蟲草的栽培質量和產量。團隊還通過動物實驗證明了蛹蟲草及其活性物質蟲草素可通過下調尿酸轉運蛋白URAT1降低血尿酸水平,為蛹蟲草在醫藥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雍天喬介紹,過去10多年間,研究團隊從全國亞熱帶、中溫帶、暖溫帶的廣闊地域采集到了大量的野生蛹蟲草菌株。基于這些豐富的樣本資源,進一步深入解析了蛹蟲草群體動力學演變及遷徙模式。揭示了基因組變異如何驅動功能多樣性,這一發現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蛹蟲草的進化歷程,也為蛹蟲草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胡惠萍表示,研究團隊針對43株代表性菌株開展了重測序工作,并對種群結構、種群歷史及胞嘧啶脫氨酶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新發現,該物種在野外經歷了多次種群危機,呈現出自北向南的遷徙模式。同時,胞嘧啶脫氨酶結構被分為8個具有獨特且結構保守的功能域的進化支。該發現為開發可調堿基編輯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該研究工作對于推動我國蛹蟲草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中國科學報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