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在河北阜平縣北果園食用菌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著,脫貧戶杜玉明正在清點菌棒數量,并進行詳細記錄。
“我們村離這三四十里地,為了種菇,一年中有8個月住在這。”杜玉明說,租棚種菇一年來,他純收入10多萬元。
當被問及是否多年來一直種菇,杜玉明表示,其實,從結婚開始,他家里收入一直靠大棗。
據了解,阜平是著名的大棗之鄉。自2012年以來,因為大棗生有“爛果病”和外地棗的沖擊,種棗收入一年不如一年。然而,苦于找不到更好的產業,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初,當地仍將大棗作為主導產業。盡管心里沒底,杜玉明還是加栽了不少棗樹。“從種到收,打藥、除草、修剪,每天從早忙到晚,一年的收入還不夠打藥的錢,算上人工更是賠錢。”杜玉明抱怨道。
2015年,嚴重的“爛果病”讓杜玉明徹底對大棗“寒了心”。“再也不種了!出去打工也比這個強。”杜玉明把種棗的器具扔在了墻角。
“寒心”的不止是杜玉明。當初選擇的扶貧產業,多是建立在單戶經營的基礎上,抗風險能力幾乎沒有,這讓許多種植戶損失不小。
為此,縣里開了好幾次“諸葛亮會”,干部一個村一個村看,尋市場、問百姓,四處找門路。阜平地處山區氣候溫涼,有豐富的菌棒生產原材料,發展食用菌產業優勢明顯。
那就種蘑菇!于是,當地引來龍頭企業帶著貧困戶一起種蘑菇。企業負責建棚、品種、制袋、技術、品牌、銷售“六統一”,農戶負責栽培管理。被大棗“寒了心”的杜玉明,在扶貧干部的鼓勵下開始包棚種菇。
“從企業拿來菌棒,采下蘑菇按保護價賣給企業,穩妥賺錢。”杜玉明表示,這個暖心的營生很暖心。
從“寒心”的大棗到“暖心”的蘑菇,阜平縣實現了帶貧產業模式的華麗轉身。2019年,阜平縣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等扶貧產業實現農民年收入9.8億元,人均年收入537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