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楊勇萍被戲稱為“菇爺”,原因在于,他掌舵的雪榕生物,是國內乃至全球范圍內位居龍頭的食用菌生產廠商。
發展至今,雪榕生物一天可以生產食用菌千余噸,其中產量最大的是金針菇。“國內市場平均每四份金針菇,就有一份來自雪榕生物。”楊勇萍對此頗為自豪。
不但產量大,在生產的品類、區域布局上,雪榕生物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據楊勇萍介紹,目前公司已經實現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七大基地的布局,共有17個工廠,產品銷售涵蓋10億消費人群。
辭職“下海”賣蔬菜
楊勇萍創業的經歷,充滿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
上世紀80年代,楊勇萍與大多數人一樣,畢業之后回到家鄉福建,選擇進入單位端起了“鐵飯碗”。彼時,改革開放的東風,已勢不可擋地吹遍了大江南北。有那么一個瞬間,楊勇萍突然覺得,這一輩子他已經看到頭了。“那種日子,一年就能看完以后的30年。”如今回想起來,楊勇萍依舊感慨。
楊勇萍內心那一點不安分的火苗被點燃了,突然想改變一下自己的人生。“以后的生活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我想換一種人生。”1992年,楊勇萍辭去公職,正式下海經商。
上世紀90年代初,對日本出口蔬菜農產品利潤頗豐。據楊勇萍回憶,當時中國的鮮菇賣到日本價格非常高,由此他將辭職后的第一份工作鎖定在農業領域。
從一開始做蔬菜出口貿易,到后來開始經營蔬菜基地,楊勇萍的起步不錯。到了2000年,楊勇萍每周出口到日本的蔬菜有兩三百個貨柜,年營業額做到了3000萬美元。“我們是當時對日本出口蔬菜最大的出口商。”楊勇萍說,那時候大家都稱他為“菜頭”。
然而,危機緊隨而來。長期以來,耕地貧乏的日本就有保護本國農業的傳統。針對中國對日本出口的蔬菜越來越多,2001年,日本政府組織了一場談判會,包括楊勇萍在內的多家中國出口商齊齊坐在了談判桌前。“當時我就感覺,這個路不能再走了。”楊勇萍回憶說,“因為日本肯定要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經營的不確定性陡然增大。自2002年開始,日本增加了對進口蔬菜的檢測項目。有一次,楊勇萍準備出口的西蘭花在檢測中出了麻煩。“當時日方說初檢有問題,要復檢。”收到這一消息,楊勇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那些都是新鮮的蔬菜,根本放不了多久,一旦復檢過不了,價值幾千萬元的菜就完了。”
雖然最終楊勇萍與公司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出口,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轉型,“蔬菜種植本就受到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再加上國外的限制,這樣的經營風險實在太大了。”
從靠天吃飯到自主可控
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楊勇萍預感到,工廠化生產一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當時,楊勇萍找到一家日本公司,一起合作研究工廠化食用菌種植。“當時的項目完全是為了國內市場,因為經營風險沒有做出口生意大。”楊勇萍說。更重要的是,工廠化食用菌種植可以擺脫此前“靠天吃飯”的依賴。“工廠化食用菌種植,不受外界的氣候、污染的影響,它完全是封閉的,就是仿造自然的條件。”楊勇萍說。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楊勇萍對于自己的食用菌培育工廠頗為自信:“我們就是模擬森林氧吧的環境,并且對空氣的潔凈程度要求非常高。”
對于自己能夠掌控的環節,楊勇萍的態度是錙銖必較。
據他介紹,進入培育車間需要穿防護服,通過三次噴淋,包括殺菌等措施,達到百萬級的無塵車間標準。正是有了這種態度,如今雪榕生物在食用菌培育上實現了轉化率從100%到160%的飛躍。在專業指標上,污染率也從原來的百分之三下降到了如今的萬分之一,處于全行業領先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經過十幾年的積累,雪榕生物如今已經擁有60多項專利,涵蓋了種菇的每個環節。楊勇萍自豪地將公司稱為行業內的“黃埔軍校”。
要品質更要品牌
做了幾十年的生意,楊勇萍愈發意識到品牌的價值。 “我們很長時間都是在做To B,給各類大餐飲企業批發蘑菇,但是沒人知道那是我們生產的。”楊勇萍說。
一季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1億元,同比增長12%;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7億元,同比增長24.66%。
疫情下餐飲行業遭遇重創,但前端供應的雪榕生物業績不降反升,關鍵就在于公司早已開始向To C轉移,這一轉變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推出了小包裝產品。“以前供應餐飲店的都是大包裝,也不在乎印什么品牌,但改成小包裝供應商超后,這些就需要重視起來。”據楊勇萍介紹,2019年開始公司就把品牌建設作為集團層面的首要戰略。
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公司小包裝產品占有率已從10%提升到了40%。“一般來說,3月份是淡季,但今年2、3月份銷售反而明顯增長,就是得益于小包裝,許多消費者去不了餐廳,就會選擇去商超購買我們的小包裝產品。”
樹立品牌,做好向To C的轉型,核心在于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推廣滲透。對此,楊勇萍早有自己的規劃,今年他提出了“三個滲透”——多品種、多渠道、多縣市,從三四線城市切入,做到渠道深耕、渠道直銷、深度直銷、深度深耕,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渠道優勢。
“隨著渠道力跟品牌力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把我們的產品力延伸,借此打造強大的防護墻。”楊勇萍相信,按此路徑,未來公司將逐步拿到這一市場的定價權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深耕多年的食用菌領域,楊勇萍還開啟了對“人造肉”領域的探索。“我們知道植物蛋白里最好的蛋白是菇蛋白。”據楊勇萍透露,目前公司已與威士達達成相關戰略合作,“這個團隊都是一批年輕的海歸,在人造肉領域研究經驗是豐富的,但是他們缺乏工廠化的經驗。”在楊勇萍看來,雪榕生物在工廠化方面有著二三十年的經驗,將彌補對方的短板,從而實現這項合作的優勢互補。
(作者:喬翔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