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結合全縣林地、家禽糞便、種植業秸稈、易地搬遷安置點等資源及布局,以紅托竹蓀和冬蓀為重點,以姬松茸、大球蓋菇、羊肚菌、秀珍菇等草腐菌為輔,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適度規模發展錯季夏秋冷涼食用菌,目前該項脫貧主導產業發展形勢喜人。
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專門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一名掛職縣委副書記,兩名掛職副縣長為副組長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農牧局,并組建紅托竹蓀栽培組,食用菌、野生菌栽培組和綜合組等3個工作組,從縣農牧、林業、科技、科協和供銷社等部門抽派專人,專抓食用菌產業發展,并籌備組建“納雍縣食用菌產業辦公室”,招聘專家和工作人員,組建培養食用菌技術人才團隊。同時,在全縣26個鄉鎮還分別明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的負責人,并從縣農牧局抽調26名同志蹲駐到各鄉鎮,督促指導菌草種植工作。
強化資金保障。一年多來,縣政府多方爭取產業發展資金、扶貧專項資金、扶貧產業子基金和信貸支農資金,積極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整合捆綁資金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建立菌種和菌棒生產基地、出菇溫室,食用菌市場、倉庫、物流和銷售平臺,加工基地等產業發展基礎平臺,扶持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和創新人才團隊建設。目前,我縣一期竹蓀、冬蓀生產已爭取和下撥食用菌專項資金2770.2萬元,同時,積極向貴陽銀行爭取食用菌產業扶貧子基金2.4億元,向恒大集團爭取產業幫扶資金2億元,全部用于食用菌產業發展。
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引進了與紅托竹蓀和冬蓀產業發展相關的國家級龍頭企業(上海大山合菌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戶納雍,共同簽訂了《納雍縣食用菌項目合作協議》,該公司在納雍縣注冊成立實體公司(貴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主要負責食用菌種植、新技術研發、菌種繁育、菌種和菌棒生產及銷售、野生菌中藥材及農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進出口貿易、技術培訓咨詢和服務等。目前,已幫助協調申請2.4億扶貧產業子基金用于該公司項目建設。
技術支撐取得突破。成功向省農科院申請獲得1名食用菌專家到我縣掛職,專抓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帶動省農科院食用菌專家團隊深入納雍,快速厘清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思路。此外,還聘請了海南大學貴州科學院食用菌專家吳興亮教授到納雍開展野生菌資源種類、分布、儲量、保護撫育調查和開發評估工作。邀請云南省野生菌協會和云南省野生菌研究所權威專家、企業家2次來納雍考察野生菌并開展技術培訓,擬定了野生菌保護撫育合作意向,籌備大學畢業生到我縣工作、組建食用菌產業辦等事宜。在省農委和省農科院的關心支持下,納雍縣被納入貴州省基層食用菌農技推廣創新試點示范項目,并在納雍縣設立貴州省烏蒙山中高海拔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納雍食用菌產業帶綜合試驗站。
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開展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目前,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方案已通過省級專家評審,大樓裝修已基本結束;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和菌種基地設備儀器已進入詢價招標階段,預計在2018年2月可安裝建成投入使用。開展規模化菌棒生產基地建設,年產3000萬棒菌棒生產基地位于納雍經濟開發區發展大道東端南面,占地面積約188畝,正在進行場平,預計明年6月投入生產;此外,已培育3家合作社在左鳩戛鄉、勺窩鎮、張家灣鎮建有菌種和菌棒生產基地。開展層架式大棚基地建設。目前,除了在化作、董地、百興、玉龍壩、鍋圈巖等鄉鎮項目示范區建設120個鋼架竹蓀大棚外,還和恒大扶貧公司達成協議,將恒大集團幫扶建設的蔬菜大棚調整為建設8000個竹蓀大棚,明年內將全部建成投入生產。開展食用菌栽培示范。在11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省農委駐村幫扶點建設鋼架竹蓀大棚120個,推廣紅托竹蓀菌棒栽培面積達6.37萬平方米;在陽長等鄉鎮建簡易大棚147個,示范栽培紅托竹蓀7.39萬平方米,培育生產經營主體20余個;與云南野生菌保護協會達成合作意向,在占地23萬余畝的納雍林場和化作林場啟動建設野生菌保護撫育示范基地,擬在全縣建立貴州省首個野生菌保護撫育基地,現已確定納雍林場占地500畝的野生菌保護撫育基地,已完成初設;啟動納雍林場占地500畝的“貴州省國家天麻、竹蓀和冬蓀種質資源圃建設項目”建設,該項目是與省農科院品資所合作共建,目前已完成申報書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