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香菇緣何“走下坡路”?
發布時間:2016-06-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 據了解,近年來,安徽宣城香菇不僅種植面積在縮減,整個產業發展狀態也比較“萎靡不振”,作為宣城市特色農產品的香菇緣何“走下坡路”?
宣城香菇曾是該市特色農產品中一張閃亮的名片。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全力扶持下,宣城香菇暢銷蕪湖,賣到江蘇無錫、浙江寧波,甚至上海市場,享譽華東地區。據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宣州區香菇種植面積最高峰時曾達到約2000萬棒,而溪口鎮在2011年前后的香菇種植面積約1800萬棒。然而,由于近年來市場行情波動較大,每個種植戶的管理水平不同,導致產出量較低,再加上雨雪天氣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農戶對香菇種植興趣降低,香菇規模銳減。目前溪口鎮的香菇種植總量只有約500萬棒。
有業內人士指出,宣城香菇難以站穩市場的根本原因應是當下種植技術落后,致使品質、產量均呈較弱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東北香菇強勢入駐,并逐步占領了上海等華東市場。在香菇銷售價格方面,很多種植戶均表示,由于品質不一,經銷商的收購價格自然差距較大。
今年4月底,在宣州區農委菜籃子辦公室的邀請下,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院長劉朝良為首的專家團隊,實地考察了宣州區的香菇生產銷售情況。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省現代蔬菜產業體系食用菌崗位專家陶鴻認為,“種植觀念和模式落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本地市場宣傳開拓力度不足”是宣城香菇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要解決宣城香菇問題,需要對現有的地埋種植模式進行調整;在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引入推廣新的食用菌品種,探索實行精品生產;通過行業協會向宣城市民宣傳推介香菇等食用菌的營養價值、菜品搭配,提高本地消費者購買量等。
宣城森林覆蓋率達87%,獨特的山區氣候,豐富的雜木資源,使得該鎮有著發展香菇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種植香菇的效益比當地其他作物要高,只要突出特色,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相信宣城香菇一定能夠“東山再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