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3-1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初進建華村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村真富”。殊不知在這個“富”字背后,王成海經歷了多少艱辛、付出了多少心血。
他永遠不會忘記那段難忘的歷史。建華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條件較差,人均耕地面積全縣排名最后,全村百姓只能依靠種地的微薄收入、采集山野菜和打短工維持生計,孩子上學沒錢、老人看病求醫沒錢,就連大姑娘小伙子出嫁娶媳婦也成了一種奢望,這樣的日子深深刺痛了王成海的心。
1995年肩負著縣委、縣政府的重托和全村百姓的期望,老王走馬上任了。上任后,他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要盡快尋找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特色產業,帶領全村百姓脫貧致富。他多次召集村“兩委”班子研究討論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思路和規劃,最后根據建華村基礎差、底子薄的實際,只能尋找一條符合村屯現狀,投資少、見效快的發展項目,他憑借敏捷的思維和睿智的眼光,結合建華村依山傍水、四周林繁葉茂、水源充足的地緣優勢,把發展袋栽木耳作為加快經濟發展和富民強村的首要任務。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為了給百姓開個好頭,王成海率先搞起了袋栽木耳,一連干了兩年都沒有賺到錢,年年賠,當他快要支撐不住、想放棄的時候,想到了百姓生活的貧苦、村屯落后的面貌,又重新振作起來。幾經思考,他找出了失敗的原因,總結了經驗教訓,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生產技術和成功經驗,很快掌握了食用菌培育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年他終于成功了,試種的3萬袋當年產生的效益就翻了番,在袋栽木耳這個新興產業上挖到了來之不易的第一桶金,他的成功,激發了村民參與袋栽木耳生產的積極性,打消了思想上的顧慮,增強了發展袋栽木耳的信心和決心。為了使百姓的收益最大化,減少因技術和經驗不足帶來的損失,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帶領村民到發展袋栽木耳成功的地區學習經驗,開闊視野;在菌種的選育、種植和管理上,王成海協調縣直相關部門聘請專家到村里進行詳細的講解和指導,攻破木耳生產技術難關。為了防止在競爭中互相抬價,他還組織黨員、業務骨干成立了袋栽木耳協會,對生產原料實行統一采購,并根據市場行情確定木耳最低銷售價格,防止互相壓價,有效保護了群眾的切身利益。“你這樣操心累不累啊?”有人這樣問老王。他總是笑著說:“只要能讓全村百姓過上好日子,我累點算啥”。
王成海始終堅信,“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經過不懈的努力,2005年建華村發展袋栽木耳200萬袋,木耳協會發展會員43戶,按照當時的木耳行情,每袋可創純利潤0.7元,年利潤實現140萬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他又帶頭發展袋栽木耳5萬袋,全村發展袋栽木耳280萬袋,年創產值305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2007年,王成海帶領群眾建設一座310平方米的集體生產廠房,當年發展袋栽木耳350萬袋,同時建成了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的全光下袋栽木耳種植示范區,可擺放袋栽木耳100萬袋,與往年散擺相比,該示范區平均每袋增產3錢左右,總增產30000斤,增收75萬元;2008年,王成海又帶領群眾新建、擴建示范區19萬平方米,當年袋栽木耳數量突破500萬袋大關,產值超過1000萬元。
2009年,已年近花甲的王成海還在凝心的思考著,如何將堆積如山的廢棄木耳袋變廢為寶,促進黑木耳產業可持續發展,經過幾番“折騰”,與有關部門達成一致,注冊成立了嘉蔭縣青山能源再利用股份有限公司,上了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生產線,將木耳袋廢棄料加工成固體燃料,進行能源再利用。既解決了周邊生產廢棄物過剩的壓力,又成功消耗了剩余勞動力,可謂是一舉兩得。為加快產業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2010年王成海又組織新建了小孔無根袋栽木耳示范園區8.4萬平方米,可擺放167萬袋。同時,引進了香菇種植項目,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合作經營,為村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下了很大的功夫。
從實踐的坎坷艱難到成功的喜悅收獲,王成海做出了樣子,干出了成績,以至一個村影響帶動了一個鄉,輻射了一個縣,開創了全縣農村、農民自主創業的歷史先河,使建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木耳專業村,把一個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貧窮落后小山村發展到今天人均收入超過萬元的全縣富裕村。古人云:“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了全村人的幸福生活,他就像永不停息的鐘擺,忙壞了,也累壞了。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