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2-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云陽縣與開縣交界的農壩鎮云峰山,海拔1800米,常年云霧纏繞,霧氣彌漫。10年來,若隱若現的山林間,總會出現一名男子孤獨的身影。
他就是云陽縣藥材種植大戶張成生。僅有高中文化的他,在山窩窩書寫了一個傳奇:靠著自學技術,成功實現野生烏天麻的人工種植,填補了我國野生烏天麻栽培史上的空白。
借來180元學做藥材生意
張成生今年41歲,鼻梁上架著一副細框眼鏡,書卷氣極濃。“那時家里很窮,我高中畢業后就萌生了自己做生意賺錢的想法。”說話間,他習慣性地抬了抬眼鏡架,向筆者娓娓道來。
他出生于農壩鎮龍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難,1988年高中畢業后,他便揣著從遠房表叔家借來的180元錢,翻過幾座大山,跟著大哥走出農壩,到奉節跟別人學做中藥材生意。
剛開始,由于貧困,沒有錢坐車,走村串戶收購中藥材時,全靠雙腳走。幾天下來,雙腳的指甲全掉了,血、襪子和鞋的內襯粘連在一起,睡覺時要把鞋和溫熱水一起泡后,才能把腳取出來。“一到晚上,雙腳鉆心地疼,我就捂著被子默默等著天亮。”
憑借這份堅韌,張成生終于挺了過來。加上好學多問,沒有幾個月,他就學到很多中藥材知識,能夠獨立收購中藥,很受師傅喜歡。
兩年后,他有了一定積蓄,便離開奉節,來到宜昌的棕樹街,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中藥材批發店。由于講求誠信,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紅,規模也逐漸擴大,在宜昌中藥批發界開始小有名氣。
返回云峰山二次創業
1996年5月,張成生回到農壩收購中藥材,有一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在云峰的一個村子里,一個小女孩向父親要5毛錢到學校交搭伙費,因為家里窮,父親沒有給,而小女孩趴在地下苦苦懇求,卻遭到父親的打罵。看到這個情況,張成生大聲喝住女孩父親,然后從包里掏出10元錢遞給小女孩。
“小女孩離開時,那種感激的眼神,我至今記憶猶新。”張成生說,當時他就許下心愿,一定要盡快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
2000年7月,張成生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宜昌,把自己的中藥材批發店搬回了農壩,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云峰山海拔1809米,常年云霧纏繞,空氣濕潤,是云陽縣境內的最高峰,也是種植野生烏天麻的天然之地。”回家當年,張成生就在離家15公里外的云峰山租了400畝地,聘請了70名村民上山種植野生烏天麻、杜仲等中藥材。他和工人們一道,吃住在山上的茅棚里。
剛開始,由于沒有種植經驗,加上晝夜溫差大,野生烏天麻等中藥材經常中途死亡,損失慘重。而且一到冬天,山上冰天雪地,寒風刺骨,雇請的農民由于環境太惡劣,適應不了,中途悄悄離開。
“那幾年,一到臘月要債的人踏破了門檻,全家人都特別害怕過年。”張成生回憶當初的創業艱辛,眼眶禁不住濕潤起來。
開弓沒有回頭箭!張成生沒有退卻,而是迎難而上,從頭再來!為了學習栽培技術,他到一個野生菌研究所去取經,但由于沒有熟人引見,別人連大門都沒有讓他進,還嘲笑他,“一個農民還想搞野什么生烏天麻異花授粉,做夢吧!”
張成生只好從縣城買回中藥材栽培方面的書籍,開始了對野生烏天麻異花人工授粉的科學試驗。2005年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陽縣科委把此項目納入了縣級科技栽培示范項目。
2008年7月,經過他8年的不懈努力和上百次的失敗,野生烏天麻異花人工授粉試驗終于成功。野生烏天麻的畝產從原來的200多公斤一下翻了一番,達到400多公斤填補了我國野生烏天麻栽培史上的一個空白。僅此一項,一畝可以增收5萬多元。
致富不忘眾鄉親
2006年,張成生注冊成立了重慶渝峰中藥材有限公司。為了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去年他還成立了致富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帶領220戶貧困農戶種植中藥材。合作社不但供種,還無償提供技術指導,包藥材銷售,種植總面積達到2800畝,年產值達2800萬元。很多農民跟他種植中藥材,住上了小樓房,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采訪結束時,他告訴筆者,今年,他種植的烏天麻產量將達到6萬多斤,產值1500多萬元,公司在萬州、重慶、成都、上海都設立了銷售窗口。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