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5-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核心提示:“益順”采用工廠化技術栽培金針菇,由于籌資無門,標準化廠房遲遲建不起來―― 不差技術,不差市場,就差錢
19日,暴雨如注,林滿姬和魏光忠的心情降到了谷底。因為這沒完沒了的雨,廠里接連幾個月來每月都要損失三四萬元。眼看就要采菇了,天公如此不作美,怎不讓他們叫苦不迭?
林滿姬是福建政和縣東平鎮范屯村的村民,魏光忠是她從延平區塔前鎮請來的技術員。2009年1月,兩人在 東平鎮聯手盤下一家食用菌廠取名“益順”,專門生產、銷售金針菇。磚瓦結構的小平房隔出15間房,分別被用作接種室、培養室、催蕾室、抑制室和出菇室。魏光忠告訴我們,廠里目前采用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新技術,栽培周期為70天,成活率高達97%,效益喜人。
金針菇栽培多為季節性傳統小農手工作坊式栽培。在福建省南平市,菇農通常在10月―11月間接種,經過1個月左右發菌培養,到11月―12月間出菇。這樣一來,夏季金針菇市場通常會出現空檔。“益順”采用的新技術實際上就是封閉式工廠化栽培,即利用制冷設備,創造出適合金針菇不同發育階段的環境,進行反季節栽培。也就是說,一年四季“益順”都能產菇。雖說在金針菇大量上市的11、12兩個月里,“益順”的菇沒有太多價格優勢,卻能憑借“物以稀為貴”,在剩余的十個月里俏銷市場。事實亦是如此,“益順”產的菇僅在本地市場就已經供不應求,在鮮菇市場供應斷檔期,一公斤金針菇的批發價不會低于10元。
利潤可觀,銷路不愁,自接手這家食用菌廠起,林滿姬和魏光忠就一心琢磨著怎么擴大生產規模。有了錢,頭件事就是讓眼前這座破舊的小平房“下崗”,蓋一座標準化廠房。溫室四周安裝泡沫彩鋼板,既能保溫,又便于清洗消毒;室內層高得有4至5米,培養架全部用木材或不銹鋼制成……
可是,讓尚處草創階段的“益順”一次性掏100萬元建廠房,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林滿姬和魏光忠開始向多家銀行和農信社打聽貸款事宜。由于貸款條件不具備,他們屢屢碰壁。二人又轉而尋找合作伙伴。100萬元畢竟不是筆小數目,有意者因擔心投資收不回最終放棄加盟念頭。
規模上不去,“益順”壓根不敢多接訂單。上海一家大型超市需要大量購進金針菇,一天就要500公斤,可“益順”一天只能采300多公斤,只能忍痛丟了這宗大買賣。
一年時光轉瞬即逝,“益順”那塊原打算用來擴建廠房的近5畝土地,只有少部分種著菌草,大部分已是雜草叢生。去年底以來,雨水就斷斷續續地沒有停過。老天是哭是笑,與呆在溫室里的金針菇本無多大關系。可是,接連經歷過幾場暴雨后,廠房開始漏雨,加上門窗外的泡沫損壞得厲害,保溫和密封功能也大打折扣,出現爛菇現象,廠里自去年底以來每月都要承擔三、四萬元損失。
“有了新廠房,菇的質量會更好,成活率至少在98%以上。”魏光忠久久盯著那塊地,眼神里充滿期待。
閩北日報/記者 朱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