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8-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曾經,這是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包袱沉重、困難職工多、上訪告狀頻、經濟收入少;
如今,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前景廣闊的企業,人心思上、干勁十足、穩定和諧。
大興安嶺地委書記、行署專員、林管局局長宋希斌在現場參觀了新林區建筑安裝維修處的香菇養殖大棚時,高興地說,建筑安裝處能夠做到窮則思變,積極帶領職工群眾尋求致富產業,在發展市場前景好的香菇養殖上實行了民建、民營、民管、民受益的新機制,有效地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難題,為全區樹立了榜樣。
逆境中求生存
新林建筑安裝維修處是由新綜廠、大修廠、設計室、房產處等7個單位合并組建而成,現有在冊職工1219人,每年僅靠林業局的基本建設維修費用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近年來,隨著工程招投標的市場化運作,沒有招投標資質的建筑安裝維修處在競爭中很快被市場淘汰下來,企業一度陷入了職工沒活干、經濟收入低、上訪告狀多等窘境。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
去年9月,新調整后的領導班子在思想上達成了共識。“要想致富職工群眾,必須要找到一項適合林區發展實際、前景廣闊的替代產業”。在經過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處里在全區率先引進了反季節香菇養殖,并由此為企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帶來了新的發展希望。
采訪時,建筑安裝維修處黨支部書記孫昌義向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1立方米木材經過加工處理可制成800個菌棒,每個菌棒可收入7元,利潤可達3元,1立方米的木材就意味著有5600元的經濟收入,2400元的純利潤。而且原料來源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營林剩余物、伐區剩余物、火燒區清理以及樹根、樹枝等資源,既符合林區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又極大地提高了木材的經濟利用價值。
市場中覓商機
2005年11月,河南鄭州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現場。
中國食用菌協會會員孫昌義在這里又一次見到了他的老朋友浙江麗水市山森菇業有限公司經理司國慶。簡單的寒暄之后,二人再一次談起了大興安嶺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氣候特點,巨大的發展潛力更加堅定了司國慶在大興安嶺投資發展香菇養殖的信心和決心。
也正是這一次的南方考察,使建筑安裝維修處的領導班子了解和發現了南方香菇市場上蘊藏著的巨大商機。
香菇的生長適宜溫度在5℃~25℃之間,因此南方香菇的養殖只能限制在8月至12月份之間,而北方5月至9月卻正是適合生產反季節香菇的黃金時期,上海反季節的香菇市場價格每斤高達8元~12元。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南方木材資源的日漸匱乏,香菇的生產原料很難滿足廣大養殖戶的需求,一些養殖戶開始紛紛轉行,香菇市場出現了斷貨、缺貨的情況。特別是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環保的綠色食品開始悄悄走上了人們的餐桌,作為抗癌防衰老的綠色食品之一,香菇身價倍增,需求范圍開始逐漸由長江以南向北方延伸,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正是依托上述資源優勢和香菇生產的巨大市場潛力,建筑安裝維修處的領導班子說干就干,一場轟轟烈烈的致富產業開始在這里落地生根。
創新中繪藍圖
2007年,受建筑安裝維修處領導的邀請,司國慶帶著2名技術人員來到了新林區考察,并從赤峰香菇養殖基地運來了2000個菌棒,進行了初步試驗。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香菇出現了喜人的生長勢頭,質量高、產量大,每個菌棒的香菇產量都超過了1公斤,看到希望的廣大職工群眾再一次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初步試驗成功后,司國慶當即決定投資60萬元,購進了制菌和養菌設備,并簽訂了包銷協議,實行“訂單式生產”,所有產品按每市斤3.5元全部回收,使企業走上了集約生產、規模經營、集中管理的路子。
新林區領導也對企業發展香菇產業給與了大力的支持,在企業籌建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全部以優惠價格優先供應,使建筑安裝維修處的香菇養殖基地在眾多人期盼的目光中日漸成型。去年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里,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的72棟大棚如雨后春筍般矗立在建筑安裝維修處的場地上。
在資金的籌措上,建筑安裝維修處采取招商招一塊、貸款貸一塊、職工集資集一塊、向上爭取一塊的辦法,共籌集啟動資金500萬元。目前,生產車間已投入生產,基地每天生產1.2萬個菌棒,已生產香菇菌棒100萬個,并已經開始進入大棚,按照每個香菇菌棒成本3.5元計算,每棒可產香菇1公斤,每公斤收購價7元,預計產值可達700萬元。
經營機制上他們以“民投、民營、民管、民受益”為主,實行股份制經營,在不改變職工身份的前提下,優先大棚承包權,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四自”方針,使職工真正成為了企業的主人。
處里困難職工王繼偉,家里有一對雙胞胎孩子,還要奉養母親,在企業困難時期,只好靠四處打工取得的微薄收入來維持家用。自香菇基地建成后,他承包了基地的鍋爐,每個月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現在不用到處找活干了,工資高而且還穩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繼偉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處機關工作人員王平,今年貸款5萬元承包了一個216平方米的大棚,今年她的香菇收入有望能還上貸款,香菇基地使企業的100余人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實現了再就業。
據基地車間主任朱裕美介紹,每名職工培植3000個菌棒就可獲利1萬元,相當于過去一年的收入,按此規模計算,到今年底,維修處養殖戶最高收入可達6萬元,最少也能收入1.5萬元,通過發展這項產業,人均增收1.8萬元,同比增加9000元,這在企業轉產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下步的發展目標上,處里將實施“三步走”戰略:
2009年底計劃擴建150棟大棚,生產下年所用菌棒300萬棒,產值達到2100萬元;計劃2010年末生產500萬菌棒、擴建280棟大棚,產值達到3500萬元,安置就業300人,拉動其他場鎮1000萬棒;計劃三年建成年生產1000萬菌棒的加工車間、500棟大棚,可實現產值7000萬元。
香菇基地注冊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從技術、銷售、管理、信息等方面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使建筑工程維修處的香菇產業發展實現了九個“統一”即統一投資、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銷售、統一積累、統一規劃、統一發展,使產、供、銷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成品低耗、質量保證,品位上升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站在新的起點上,建筑維修工程處在克服重重困難后,正以敢為人先的創業勇氣、與時俱進的創新銳氣,追求卓越的創優志氣,精心描繪著新的發展藍圖。(大興安嶺行署網站)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