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4-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CCTV-7套4月15日晚播出《致富經》聯銷小組聯合賺錢。以下為節目實錄。
2008年初,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遭受了雪災,平湖市當湖街道黃家浜村的蘑菇受此影響,產量雖然不如往年高,但收入卻不低,3月20日當記者到該村采訪的時候,村民們興致勃勃的帶著記者去參觀他們的菇棚。
當湖街道黃家浜村村民王寵良:“基本上每天都采,10來天一茬,每發一茬每個平方尺大概3左右,這一片就是一平方米,蘑菇相對比較密的這小片就是1平方米,2008年遇到雪了1平方米,1年能賣七八塊錢。”
王寵良共有10個大棚,每個棚有500平方米,1平方米蘑菇1年的產量能賣8塊錢,10個棚的收入接近40萬元。種植蘑菇棚內氣溫必須高于5攝氏度,否則蘑菇就發不出來,今年下雪的時候,黃家浜村的室外溫度到了零攝氏度以下,但盡管這樣,王寵良的蘑菇還是往外發,其中的放法很簡單,就是雙膜覆蓋。
王寵良:“雙膜覆蓋是什么意思,雙膜覆蓋就是里面一層,外面一層薄膜。”記者:“兩層薄膜。”
王寵良:“對,兩層薄膜,利用太陽光增加大棚溫度。”
記者:“兩層薄膜比一層薄膜溫度能增加多少。”
王寵良:“大概增加五六度。”
記者:“所以你今年雪災損失不是太大?”
王寵良:“對,要沒有雙膜覆蓋的話,大雪的時候,棚內溫度會到零攝氏度以下,蘑菇長不出來的。”
黃家浜村種植蘑菇已有20年時間,但是,在2002年以前,村民們只在秋季種蘑菇,因為那時他們的蘑菇都是等候商販上門收購,價格低,加上冬季不利于蘑菇生長,所以冬天沒有人種。
他叫陳永林,村里的種植大戶,2003年他下決心出去闖一闖,看看能不能把蘑菇直銷到外地市場,通過對蘇州、嘉興等地的考察,他開始陸續把蘑菇運到嘉興銷售。
當湖街道黃家浜村村民陳永林:“剛開始膽子小一點,少拿了一點過去,人家都來搶。
記者:“那時價格比在當地賣提高多少?”
陳永林:“1斤提高二三角。”
在嘉興的成功銷售,給陳永林增加了信心,他開始收購別人的蘑菇拿到外地賣。受此啟發,村里因勢利導,讓農戶間自愿結合,組成不少于有20戶人家參與的聯銷小組,每個小組選出1個人專門跑市場搞銷售。
黃水明:“通過我們村里的專業合作社,帶領他們到上海等大型批發市場,跑了以后,農戶比較好學,他們一學就懂,懂了以后就他們自己搞營銷。”
這一方法很快得到農戶的認可,大家本著自愿組合的原則結成一個個聯銷小組,每個組各跑一個地方的市場,互不重復。俞根良是村里的種植大戶,聽說要成立聯銷組,便出頭聯合了另外19戶人家共同組成一個聯銷組。
村民俞根良:“20戶人家去到上海賣,就是車費低了一點。”
村民俞瑞良:“賣到上海稍微貴一點。”
記者:“在上海賣多少錢1斤?”
村民俞瑞良:“上海也不一定的,有的時候100公斤800塊,有時候100公斤900塊,有時候100公斤也賣600塊。”
俞根良和其它19戶人家的蘑菇專銷上海,是村里的上海聯銷小組,在黃家浜村記者跟蹤拍攝了他們這個小組的銷售過程,看看他們到底怎么合作又怎么賺錢。
清晨5點多,小組各成員開始按標準采摘3到4公分大的蘑菇。
記者:“今天一共要采多少。”
俞瑞良:“今天一共采了六七籃。”
記者:“1籃有多少斤?”
1籃大概11斤半左右到12斤。”
記者:“都要拿到上海賣嗎。”
俞瑞良:“對,都要拿到上海賣。”
村民俞水林:“我今天采了29框。”
記者:“29框蘑菇,那你的量要比他們大一點。”
俞水林:“我的種植面積比他們大。”
9點鐘左右,蘑菇采好后,大伙把它送到朱海峰家里。朱海峰是該小組的核心人物,曾在上海做過蔬菜生意,他善于經營,被大家推選出來搞銷售,20戶的蘑菇全部由他賣到上海。目前,黃家浜村的各聯銷小組,都有一位像他這樣的人。
村民朱海峰:“1天多的時候要賣六七千斤,這一茬剛下去,今天賣1千多斤,1千五六百斤。”
記者:“在上海那個市場20戶人家的蘑菇你固定在那里賣。”
朱海峰:“對,我固定在那里賣。”
村民:呂岳良:“1家1個號,是2號。”
記者:“2號籃子就是你的。”
呂岳良:“對。”
記者:“這樣統計產量是嗎。”
呂岳良:“對。”
一家一個號,除方便統計產量外,還可以監督質量,如果哪框蘑菇被客戶挑出質量問題,看號就知道是誰家的。10 點多,大家合力將所有的蘑菇裝上車,準備到上海。
朱海峰:“蘑菇很快就賣完的,我們隨車趕回來,每天都要隨車趕回來,每天往返。”
12點,吃過中午飯,朱海峰出發了,他每次去上海賣蘑菇,組里另外的19戶都會輪流著有一個人與他一同前往,一來可以幫著賣,再有能夠清楚掌握銷售價格。
下午3點,朱海峰到達上海市江橋批發市場,這個市場是上海市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上海市70%的蔬菜都是從這里批發出去,朱海峰的車剛停下來,就有人前來批發。
批發商:“這個蘑菇主要是大小差不多,里外大小一樣,沒有假貨,我們跟他合作五六年了,五六年都是拿他的蘑菇,他的貨源比較穩定。”
因為蘑菇的供應量可以得到保證,朱海峰逐漸在上海擁有了一批固定客戶,不到2個小時,他拉來的1千多公斤蘑菇就全都賣完了。
朱海峰:“20戶人家,把這些散戶組織起來銷售,我們的貨量充足,能夠保證市場供應,如果今天賣了明天沒有,那時不行的,我們天天保證有貨的。”
江橋批發市場實行的是IC卡交易,朱海峰他們的蘑菇交易款直接打入由20戶人家共同開的一個銀行總帳戶,扣除當天的運費和其它雜費,朱海峰再把剩余的錢按每家蘑菇斤數的多少打入他們的分帳戶里,他們共擔風險也共同盈利。
平湖市金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社長張健:“每個組都有自己固定的市場,這樣一個是抗市場風險能力比較強,還有一個比較靈活,管理比較方便。”
下午5點,朱海峰結束在上海的交易,1天的勞作告一段落。不過他這一天也沒有白忙活的。
村民俞水林:“給他每天100塊,工資是固定的,封頂的就是100。”
為了鼓勵朱海峰的銷售積極性,也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聯銷組每天從20戶人家的銷售款中抽出100錢付給朱海峰,作為他1天的工資。
記者:“那你們20戶人家是平均一人給他5塊錢嗎。”
俞瑞良村民:“那不是,是按蘑菇的銷量算出來的,產量多的多付一點,少的就少付一點。”
目前,像朱海峰他們這樣的聯銷組黃家浜村有7組,陳永林更是與48家農戶聯合,由他專跑嘉興市場搞銷售。
陳永林:“大家都跑到1個市場,對蘑菇沖擊太大,量太大了一下子銷不完,價格會下去的,價格賣不高。”
記者:“那這個市場你們是事先分好的,還是各跑各的。”
陳永林:“不是分好的,是靠自己慢慢跑出來的。”
目前,黃家浜村所產的蘑菇全部由7個聯銷小組負責銷售,他們的蘑菇直接銷到了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大市場,1公斤的平均賣價達到8塊錢以上。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