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6-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一片金色的海洋中,一臺臺大型收割機正忙著收割麥子。近處,許多農民將收割完畢的秸稈散落田頭,放上一把火,焚燒出一片濃濃焦味的煙霧、映天的火光,旁邊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一加油站。路上的行人,有的雙眼被熏得直流淚水,有的喉嚨被嗆得一直咳嗽。這是記者昨日在寶應一鄉鎮看到的讓人心驚的一幕。
時值麥收時節,農民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讓人觸目驚心,這“一把火”為什么難“熄”?國家三令五申地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然而,麥收時節,仍然火焰四起,濃煙滾滾。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焚燒麥秸稈的原因有三:一是收割機收割留下的麥茬一般在30厘米—40厘米,高麥茬會給拖拉機耕地帶來難度。犁刀入土淺,無法搞深耕;麥草會纏結在一起,容易損壞拖拉機零件;二是插秧機還沒有普及,農村主要靠人工栽秧。長茬會把手刺破,秧苗又栽不穩。有人嘗試過不燒麥秸,可插秧時一天沒插完,十個指頭已被劃出一道道口子;三是留高茬風險大。秧苗栽下去后,漂浮的麥草“隨波逐流”,會影響秧苗成活。因此,農民只好用“一把火”燒掉了事。
針對這一現象,記者認為,首先要對現有收割機械進行改進。如果收割機上裝上粉碎系統,使吐出的長草變碎,這樣麥稈會成為秧田的肥料。另外降低機口與地面的距離,也就避免了留高茬。這樣,農民焚燒秸稈的現象就會不禁自止,真正做到“還我一片藍天,培肥一方沃土。”同時,各地要因地制宜,積極運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保護環境的多重效能。積極宣傳和大力推廣秸稈循環利用技術,并把秸稈循環利用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建設秸稈產業作為生態農業和生態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開辟出解決秸稈綜合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并通過吸收、轉化國內外先進的秸稈綜合循環利用技術,開發和引進秸稈編織機、秸稈打捆機、秸稈機械化粉碎機,推廣秸稈青貯、微貯、氨化制畜飼料技術和秸稈氣化技術。并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和制作沼肥等秸稈產業,既解決農業收割季節農田野外秸稈焚燒現象,又實現農業秸稈變廢為寶。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