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以
“開啟智慧云艙,賦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農業智能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弘云農科智慧云艙項目成果展示會在楊凌工業園區舉辦,開啟了應用智慧云艙實現“云上種菇”的新模式。
所謂的“智慧云艙”其實就是包含設備艙、種植箱的方艙,每個方艙27平方米,采用高密度立體化、瓶裝方式種植食用菌,實際種植面積能夠達到18立方米。

可別小看“云艙”,體積雖小,卻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18立方米可以種植8000瓶白玉菇,10-15天生產一批,24小時不間斷生產,目前,能夠實現每個月有兩箱出菇,10個月就能產出近10萬斤,從目前市場上的價格算,每個箱體每年銷售額可達到15萬元,可實現每個農技人員同時管理20-50個方艙的工作效率。
能產生這么好的經濟效益,離不開農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據了解,“智慧方艙”是弘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進行技術攻關,以農業智慧云艙為重點,用提供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賦能,實現云上種植管理的新模式,有效地聯結了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構建了食用菌等作物智慧種植生態體。

據張增林介紹,本次展示的弘云農科MH-1智慧云艙,包括遠程云端數據庫系統及APP、艙體及植物生長模型系統、產業鏈服務云平臺等三大部分,采用了先進專有技術的環境凈化及控制、全能量交換、新能源高科技節能材料等新技術,其中多項技術成果為國內行業首創。在經過實際的調研、考察和對比以后發現,在同樣環境、同樣功耗的情況下,智慧云艙種植食用菌的產量比一般食用菌種植能夠提高30-40%,勞動力生產成本能夠降低90%,功耗能降低60%左右。
小小的“云倉”卻有著不少科技的集成,它將光伏作為能源,應用機械手在倉內進行搬運,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系統、遠程調控系統進行無人化調控,可以通過“云上”滿足植物生長需要的溫、濕、光、水、氣等需求。
“智慧云艙”項目是楊凌農業智能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孵化的首個科技創新成果類項目。自今年2月24日楊凌農業智能裝備產業創新中心揭牌以來,工業園區公司作為牽頭部門,協同科研力量、整合“政產學研用”資源,以涉農智能裝備研發和成果轉化為重點,運用研發成果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全過程系統化解決方案,著力提高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創新與技術轉化推廣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楊凌工業園區將主動融入秦創原農業板塊,充分發揮創新中心平臺的推動、融合、凝聚、鏈接等作用,打通研發推廣和市場需求通道,聚合金融等單位,為研發項目、團隊和企業實現資本支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功能,以市場機制促進創新要素在平臺自由流動,構建“市場+人才+科技+資本+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服務體系,讓更多創新活動直接面向市場、創新成果直接應用于市場,推動技術、資本、企業等生產要素集聚,提升平臺吸引力承載力輻射力。